从政治的角度看系谱
作者:雷文·菲鲁赛迪
我的政治系列讲座,如果大家感觉不错,下次我要用皇2为题材了
请多提意见呀!
正文:
![]() |
![]() |
![]() |
![]() |
![]() |
![]() |
![]() |
一 系谱篇
政治,曾有一位深谙此道的老牌人物这样形容:
“它是一团随时可能引爆的火,接近它的人会被烧伤,但远离它的人又会受冻。”
是的,这就是政治。从人类摆脱了自求多福式的孤独生存,开始成为社会动物时起,政治,这种奇特而又普遍的抽象概念就正式地登上人类发展的舞台。并越来越成为左右着它的“臣民”的思想、行为、观念,抉择的无形力量。就像是木偶师操纵着台上的玩偶。无数的人物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过,无数的事件在诗人的羽笔下传扬,唯一不同的是在这个舞台上,你只能看到前台表演的傀儡,永远无法洞悉幕后的是是非非。
《圣战的系谱》中牵涉到政治的因素很多,如果真要一一阐明,恐怕是件极其烦琐而又费心力的工作。因此,本篇只是有选择从诸多事件中摘取最具有代表性部分。如有未曾涉及的领域,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与大家讨论。
1. 从辛格尔德的出兵说起
辛格尔德并不是一个政客。从他最初简单的出兵理由就可以看的出来:为了营救儿时的玩伴亚蒂公主。选择在当时几乎全国军队(包括辛格尔德父亲的主力部队)都在参与北伐依萨克王国的时机出兵。作为政治抉择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毕竟辛格尔德率领的残兵余将所要面对不是一般的山贼土匪,而是一个具有名分,仍然存在强大国家机器的王国。单枪匹马与一个国家为敌是如何愚蠢的举动,再无知的政客也会理解,如果不由辛格尔德而由他们来决定,或许这场掩盖在对依萨克北伐圣洁光环之下的次要战争暂时就不会被发动起来——先籍地利之势在家门口打个胜仗,取得在谈判桌上的有利形势;对敌军的指挥官晓以利害,甚至不乏重金贿赂一下贝当的高级官员什么的……被占领的土地通过外交途径索回就是了,被杀害的国民通过小小的谎言蒙蔽过去就是了,唯一损失的不过是林克公爵的宝贝女儿会被蛮族强行凌辱——没什么大不了,最多顺水推舟将亚蒂作为和亲的礼物送给贝当王子就是了——谁会像辛格尔德那样仅为了儿时的友谊冒死亡危险大举反攻到贝当的本土逼其交人?谁会像辛格尔德那样急于营救人质完全不顾及自身的安危差点让野心勃勃的艾利奥特抄了后路(亏了老友艾鲁托沙的相助才有惊无险)。实际上从开始辛格尔德对这次出兵的态度,已决定了他在这场政治旋涡中的命运——一个被迫卷入政治却对其一窍不通、不会利用政治斗争排挤他人而为自身立足的好人,势必会淹没在他人无尽的阴谋与暗算之中而万劫不复!
2. 收留夏南的伏笔
夏南是麻烦制造者?我敢保证一定有人这样想过,而且还不止一个人。在全国倾力同依萨克交战的关键时刻,辛格尔德身为效忠王室的未来公爵,竟敢收留依萨克唯一的王族,岂非是在公开和整个克郎贝尔王朝唱反调。也难怪会被一直希望其迸发事端,从而为名正言顺讨伐辛格尔德及其势力罗织理由的朗格巴鲁特和莱布托尔好不容易抓住一点把柄,拼命地在国王面前中伤攻击了。
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言,收留夏南纯粹是辛格尔德处理个人问题的不善,在战场上,辛格尔德信奉骑士精神的教条,认为两国相争不应涉及妇孺:“孩子是无罪的。”当然,以真正的良知准则来说辛格尔德并没有做错。但不要忘记,所谓“敌人”并非只在于战场上向你挥舞拳头,骂出脏话的存在,那些潜伏在“中央王国”的阴暗角落,用刻毒与怨恨目光注视着辛格尔德一举一动的众多“蜘蛛”,随时都在考虑如何以大义名份对其实施残酷迫害。在这警兆频繁的时刻,就连比辛格尔德小许多的奥依非也窥出了端相,力劝主公先向王室报告这一意外事件——向王室报告此事,不仅可全面封杀对辛格尔德居心叵测的谣言,还可绝妙地表现出辛格尔德对中央王国的忠心,甚至有必要,夏南完全可以作为辛格尔德的战果呈献给克郎贝尔王朝,从而赢得整个宫廷斗争中的主动。什么?艾拉不会同意?不要紧,下些小小的麻醉剂万事OK!把艾拉囚禁一同交出去好了(若是我,还舍不得将这小美人儿交给那些老家伙呢……啊!!!作者被一个武装师的艾拉FAN切成肉末)。咳……咳……言归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奥依非比辛格尔德懂得更多。考虑问题也显得更到位一些。如果不是因为辛格尔德过于善良的本性使然,这场政治纷争的历史可能真的要改写了。
然而,以上改写历史的假想必须有一个关键前提:辛格尔德要与宫廷中那些老道的政治家同样工于心计、卑鄙无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否则,即便是辛格尔德听从了奥依非的劝告,同样也难逃被陷害、遭流放的命运。政治斗争是真正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就必须想尽办法将有可能导致灭亡的一切要素都转嫁他人,踩着他人的尸体登上权力地顶峰。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就算辛格尔德根本没有去救过夏南,他的敌人还是能找到其他的理由来罗织他的罪名(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谋害王子),将他至于死地。除非辛格尔德能施展比对手更高明的伎俩,积极投入这场肮脏的争斗。用同样设计陷害,无中生有,瞒天过海的手法踩死挡在自己面前的“蚂蚁”。才有可能挽回在一系列对自己不利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局面。只是像那样一个热衷于权势斗争的政客,还是我们熟悉的辛格尔德吗?
3. 从武装干涉到侵略战争
辛格尔德并非从政的材料,然而在军事上的才华却十分的杰出,是有名的常胜将军。但如果说在这常胜光环的背后,也隐藏着辛格尔德光辉人生中的血污,你是否会认同呢?
尤克多拉尔历758年元月,邻国亚克多里亚王国联邦发生了内乱,诺迪欧城主狮子王因反对新王夏卡尔对克郎贝尔采取强硬政策而入狱,哈依拉依城主伯鲁德与艾利奥特父子受王命公报私仇,向诺迪欧城发动突然袭击!辛格尔德为报答艾鲁托沙不久前出兵相助之恩,毅然下令出兵亚克多里亚……
诸位看出一些什么问题了吗?是的,就算哈依拉依军队向诺迪欧进攻,也不过是亚克多里亚王国内部之间的争斗,与克郎贝尔王国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担心哈依拉依军队在攻克诺迪欧城后会乘胜攻打辛格尔德军驻地艾邦斯城,只要辛格尔德一边遣人回王都报急,一边扼守从亚克多里亚通向克郎贝尔的唯一道路抵抗来犯之敌,自保应该是绝无问题的。然而,辛格尔德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如果说辛格尔德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通过一夜的冒险参与亚克多里亚的内战,以试图从中渔利。那可真是冤枉了辛格尔德。实际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参与进这无限的麻烦,本身就是不得已为之。他最初干涉的目的,纯粹出于道义(为了营救危机中的拉格茜丝公主)。战争性质还有些正义的味道。但是当他已率军解除了诺迪欧之围,拉格茜丝平安无事之后,又借势攻破了哈依拉依城,这种做法就无疑将两国的冲突全面的升级了。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辛格尔德军由向诺迪欧的单纯援助变成了武装干涉,进而发展成 “为了亚克多里亚民众不受其属国劫掠”而采取全面军事行动的侵略!最终被“正义之师”名分拖累的辛格尔德在异国土地上陷入战也不是不战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至于亚克多里亚动乱中后期辛格尔德军攻破亚克多里亚王都亚克斯蒂的行动以及直接导致其挚友艾鲁托沙被处决的北亚克多里亚之战,辛格尔德军已沦为了克郎贝尔王国的侵略机器,战争双方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完全颠倒过来了。
我们不能说辛格尔德希望出现这样的结局(辛格尔德甚至在攻取亚克斯蒂后向朋友保证他将在一年之后亚克多里亚局势稳定时随即撤出)。然而不可否认,这种结局却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辛格尔德过于出色的指挥才能,宠坏了栖息于克郎贝尔宫廷深处那些贪得无厌从政者的胃口,他们满足于辛格尔德在758年期间所创下的辉煌战绩,并力图使这种凭借个人才华取得的利益长期存在下去。几乎是在逼迫辛格尔德对朋友承诺的食言。可以想象当时的辛格尔德是在何等矛盾的心理下挣扎:一方是效忠王室的骑士名誉,一方是言之九鼎的挚友诺言。将原本出于帮助艾鲁脱沙个人的义举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侵略,甚至最后还是赔上了老友的性命,恐怕这是当初辛格尔德横刀立马越过边境前往诺迪欧解围时所没有想到的吧。
4. 悲剧的责任
辛格尔德的努力并没有赢得他所希望的和平,他自己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么究竟谁要为他进行的这场失败战争负责?
我们都知道谁应该为辛格尔德背负的污名负责,但如果是讨论辛格尔德最终失败的责任,我们就要讨论究竟是谁不希望辛格尔德回到王都,洗去那莫须有的罪名。
朗格巴鲁特和莱布托尔属于阴谋的首要人物(辛格尔德的罪名就是他们安的嘛)。他们自然不希望辛格尔德去向国王进行脱罪辩护,但谈到辛要回到王都这件事,他们反对的就不是那么积极了,莱布托尔属于老谋深算的狡诈型人物,尽管在反辛格尔德的活动中与朗格巴鲁特、曼夫罗伊和亚鲁维斯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他并不信任这后三者(尤其对亚鲁维斯越来越显露出的独断专行深感忧虑),而朗格巴鲁特尽管是个武夫,对这一点也不是没有察觉。因此这两个旧势力的代表非常希望能在讨伐回国辩白的辛格尔德军团之战中立下功勋,不给亚鲁维斯过于崭露锋芒的机会并借此巩固自己在王朝中元老的地位。也就是说辛格尔德越早回国对他们越有利。而最终,这两个人物所能做的也只是进一步证实了辛格尔德战场无敌的论断(被辛格尔德的流亡军团打的落花流水?也太没面子了吧),对于辛格尔德的最终失败影响不是很大。
以前似乎在《系谱杂谈》中提及,曼夫罗伊与亚鲁维斯之间是一种完全相互利用的关系,但对于辛格尔德的回国,两人又有着相同的危机感。亚鲁维斯很清楚蒂娅多拉是在一种什么状况之下才会爱上自己(一旦穿帮不仅即将到手的王位会飞走,连妻子也要回到人家身边);曼夫罗伊更对辛格尔德知道真相后能否饶过自己不抱幻想。辛格尔德的回归既然对他们的根本利益构成了威胁,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辛格尔德。但对于辛格尔德在战场上的厉害,亚鲁维斯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他不惜用出卖莱布托尔的手段赢得辛格尔德的信任,诱使辛格尔德在精神全无武装的情况下落入了他早已设好的圈套。这二人应可以算是辛格尔德失败的主要责任者吧。
但如果我们再向上层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克郎贝尔当时仍健在的国王亚兹姆尔竟然默许了亚鲁维斯对辛格尔德军的污蔑与屠杀!他在这个阴谋中又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也许有人会人为老国王不过是受了蒙蔽和欺骗,对整个事件不明就里,充其量是个老糊涂虫罢了。
……事情果然这么简单吗?我们就要从他对于整件事究竟了解多少开始分析……
蒂娅多拉为什么会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当初克鲁特王子没有与贝鲁特马公爵那美丽的夫人风流一夜的举动,蒂娅多拉会出生吗?在贝鲁特马公爵自杀后,老国王对他儿子所作所为有可能毫不知情吗(连在宫廷中担任传话的贵族都非常清楚此事的内幕)?因此当第四章拉娜王妃在言谈中吐露亚兹姆尔接受了这个可怜的私生孙女并承认了她与亚鲁维斯恋情(甚至为他们准备婚礼)的现实时,我已经开始怀疑老国王也是这整场阴谋活动的一部分,老国王既然不可能不知道儿子是与谁的夫人发生了关系,自然也能想象地到这个孙女的母亲是谁。但他竟然还承认了亚鲁维斯与蒂娅多拉的婚姻,无疑是默许(当然不排除强迫默许的可能,但在第五章的对话中,亚鲁维斯对老国王的语气还是蛮客气的,因此我认为至少在那时双方还未撕破脸皮)这种乱伦罪行在宫中的存在。
我不太清楚老国王知不知道蒂娅多拉已经嫁过人了(少女和生过孩子的少妇神采可能一样吗?),也不清楚老国王知不知道他的原配孙女婿就是倒大霉的辛格尔德,但我认为无论他知道与否,同样不会改变辛格尔德的命运。因为老国王本人还有一块难言的心病:就算辛格尔德不是蒂娅多拉的原配丈夫,一旦他真的推翻了亚鲁维斯在宫廷中统治地位,年轻而不懂权术的公爵之子也势必将调查关于王国所谓维系“正统”的联姻,并很可能就此查出亚鲁维斯与蒂娅多拉之间是不伦婚姻这一内幕,那么老国王承认并支持亚鲁维斯的乱伦这件事是绝对包不住火的(尽管亚鲁维斯当时是宫廷中唯一不知道蒂娅多拉是他的妹妹的人,真是可怜)。他敢向全国的民众抛露整件事的实情吗?他能向天下的百姓坦呈宫廷中的黑幕吗?他不能!因为那会使他民心尽失,沦为万世笑柄。话又说回来,就算他有承认错误的觉悟,有很多事他连和亚鲁维斯挑明都不敢,更遑论为辛格尔德做主了。因此,老国王在这个阴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后世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掩饰的!
最后,我们还应该看看辛格尔德本身存在的问题根结。前面说过,辛格尔德作为战地指挥官的造诣极高,但政治学上则完全不合格。他用兵几年间,竟没有回过一次王都,我们不得不承认辛格尔德在为王国效力,替王国进行开疆拓土工作方面确实兢兢业业,但这也就造成了与中央王国,与宫廷势力渐渐疏远的后果。深居宫廷中的国王根本不可能切身了解辛格尔德的想法与苦衷,他唯一得到的关于那位杰出公子事迹的信息来源,只可能是他身边传话的人,这无疑给了辛格尔德的敌人绝好中伤与排挤他的机会。我们想象一下,辛格尔德在那段休整的时间里如果借述职之名回几次王都,最好再带上他那美丽的夫人于公众面前亮亮相,那么亚鲁维斯还有可能如此轻易地骗取广大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吗?因此,辛格尔德在政治上的愚钝也是造成其最终全军覆没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5. 统一与分裂,时机成熟的话题
亚鲁维斯杀害了所有在王国内有实力与他竞争的敌手,获得民众与军队的狂热支持,几乎统一了整个大陆,建立帝国……
现在请大家先看看下图,这是我根据情节中的各种线索想象制作的关于亚鲁维斯帝国的疆域和被联军推翻后赛瑞斯建立的圣王国疆域:
帝国疆域 |
赛瑞斯圣王国疆域 |
暂缺 |
暂缺 |
仅仅来自上图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亚鲁维斯帝国的疆域远远大于赛瑞斯的圣王国疆域,前者的势力几乎遍布所有的国家与地区。仅东南部与多拉基亚王国平分多拉基亚大陆、西南部鉴于清剿盘踞贝当的匪团过于消耗财力而放弃对其的统治(仅占有艾斯邦城作为通往亚克多里亚的咽喉要道),而西北、东北的两隅则分别是海盗和夏南王子义军的势力范围;后者则失去了兰斯塔、依萨克、希利基亚和亚克多里亚大部,仅保留了对自由都市的控制权并增加了贝当王国的全部领地。
给人感觉的最初印象这似乎是一种倒退呀,一个统一的帝国在赛瑞斯联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重新回到战前的状况,岂非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包藏着战争隐患的遗产?毕竟统一与融合才是我们在历史书上了解的大势所趋嘛。
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用历史角度分析彼此对立的国家构成统一的条件说起:
处于同一个地区,数个国家之间能否统一,要看两个条件,即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所谓内部条件,是指任意一个独立国家内部的经济基础、政治措施、文明程度、军事实力等等条件均已达到足以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度,并且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对较广疆域维系其平稳发展的政策,达成统一所需要的实力保证。所谓外部条件,是指同一地区国与国在经历了较长的分裂,而彼此所存在的最尖锐矛盾渐渐因时间推移而显得不那么尖锐,各个地区民众生产生活联系彼此逐步密切,社会生产迫切需要紧密的协同,从而使人民厌倦了四分五裂的状态,渴望通过某一个地区的强势政府努力达成他们国家整合、民族融合的愿望。从而为统一形成必要的民意条件……无论在历史中的哪一个阶段,世界上的哪一个地区,凡能形成版图空前大一统还可以长期存在的大帝国(如汉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无不是在有意或无意中遵从了以上的两条规律。这样的统一是真正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科学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统一,在这种统一国家中会很容易诞生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并创造出真正先进的文明体系。
不过反过来说,这种形式并不绝对。在许多时候,两种条件不一定全能得到满足,然而统一却仍然发生了,正恰如亚鲁维斯对尤克多拉尔大陆的统一……
如果实际一点分析,亚鲁维斯的统一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个条件,即大陆民众对统一的迫切要求使亚鲁维斯能较顺利地扩展自己的版图,并使其统治机构迅速在全大陆建立起来。但第一个条件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一手创立起的帝国成为著名的短命皇朝。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看看他的军事实力:在757年~760年期间克郎贝尔发生的大规模内战极其残酷与惨烈。亚鲁维斯为了排除异己,挑动全国有力的公国自相残杀,并大肆杀戮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同僚,王国几乎2/3的军力毁灭在彼此内讧的争斗中,以至于到了760年末期,亚鲁维斯只能动用他的“私人部队”——在内战中损失最小的国王的近卫军作为统一大陆的主力部队,足以说明他在军事实力上的捉襟见肘。再看他的统治能力:由于其军事实力不足以对过于辽阔的大陆实施“直控”,大陆基本统一后亚鲁维斯采取的还是分封诸侯式的“群地方”统治,这种政策对于短时间内稳定国内形势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造成了贵族与贵族,领地与领地间的矛盾存在,并就此埋下了“弱中央,强地方”的隐患。从后半部赛瑞斯军面对的强敌几乎全是各个大贵族的“私家部队”可见一斑(真正的“帝国军”反倒不堪一击)。不管怎么说,就当时亚鲁维斯接手的克郎贝尔王国的实力而言,根本没有达到统一全大陆所需要的强大,以此来换来的极其消耗国力、财力与人力的统一也是无法支撑长久的。正如同使三国灭亡的西晋王朝同样存在不久,帝国在它建立的第十九个年头终于被赛瑞斯领导的反帝联军推翻了。
相对于亚鲁维斯,赛瑞斯推行的政策显得实际的多,他并不急于立即促成统一国家的实现,而是先实施了一些恢复民生,发展生产等充实国力的举措,使他统治下的国家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拥有了对外用兵的实力。接下来借扫荡匪团为理由吞并了贝当领土,并逐步实施有效的直统。尽管他的王国领土似乎不如原帝国庞大,但他在其统治领所达成的巩固,却是帝国所无法望其项背的。统一所需要的第一项指标,赛瑞斯圣王国正在渐渐的达成着!
6. 生产力,帝国迅速衰败的秘密
“帝国的头十几年,人民享受到了安稳的政治环境……但在数年前,帝国突然改变政策……人民流离失所……”这是第二部伊始,雷文向赛瑞斯进行的一场思想政治课,籍此激发赛瑞斯反帝复仇的决心,并为他们的起兵找到一个合法合理的说辞。帝国的衰败无可辩驳,但为什么会如此迅速?
在帝国还尚未建立起的时候,曼夫罗伊和他的暗黑教团的活动就已经从秘密转向公开,为了祭奠暗黑神洛普托,每年教团都要将大量“子供”(日语:孩子)投入火中烧死,当然王公贵族的后代们当然例外,名门骑士的孩子也不能成为供品。那么,倒霉的恐怕只有那些在贫苦中奔命的奴隶、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等这个组成了社会生产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却同时处于下级社会,最受压迫与奴役的集团。他们的孩子被各地的教团随意地捉去祭奠邪神,没有人会给他们补偿。他们只能任人宰割。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什么之上?生产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具有劳动能力,能够进行思维创造的人!如果连人这种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力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奢谈发展生产力呢?从教团第一年向帝国索要大批8~10岁的孩子起,帝国衰败的格局已经在无形中定了位。第一年无所谓,第二年无所谓……等到了第十年、第十一年还能无所谓吗?原本将在未来充当主要劳动力的孩子纷纷被杀害,旧的劳动力单位(主要是奴隶与农民)无法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年复一年地老旧下去,造成了生产力的下降。而生产力的下降,使多数原先可以在旧的生产经济下生存的人民越来越陷入窘困的境地——日常收入减少,生产能力下降,劳动强度相对加大——从而加剧了贫困,而帝国加在人民身上各项赋税就算在这十几年里一直保持如一,民众也愈加无法承受……所谓“突然的改变”其实并不突然,只是帝国在此一年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民已忍到了极限,开始出现了对帝国征敛的抗拒,而此期间(774年~777年)各地又爆发了许多由原辛格尔德一党人物所率领的反帝运动(如利夫王子的东部暴动,夏南领导的北方起义),帝国急欲扑灭各地的革命火焰,而进行军事行动需要极大的花费(粮草、武器也要供应)。此时对帝国赋税的抗拒,无疑与扼住了帝国政府的咽喉、要帝国的命。帝国自然会采取非常极端的手段对付民众的反抗。因而出现“极其压迫之苦楚,极其残忍之手段”也就不奇怪了。面对死亡威胁,民众不得不流离失所,举家迁徙。不断地逃离中央帝国所能控制的范围,前往异国他乡寻求生存的途径,真的凄惨无比(不过倒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还算是为日后赛瑞斯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帝国的收入减少,战争仍年复一年,想不衰弱?做梦去吧!
7. 最终设局,纷争是否就此终结
好不容易迎到了大结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恶人受到惩罚,赛瑞斯、亚雷斯、利夫等等英雄之后也算找到了归宿。大家相安无事,和气一团不也挺好嘛。(?)
一切真的结束了吗?
游戏的制作者留下了许多谜,我想即便作为政治讲座,继续像上面那样分析下去恐怕连笔者都感觉很危险了。倒不如将这一最终疑团作为此次的政治课题留给诸位去想象发挥吧。如有兴趣以此为纲编纂一篇政治命题论文参与讨论,本人再欢迎不过了(注意书写工整无错别字不要跑题,要以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进行分析。有深度有内涵有体会有创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啊啊啊…… 笔者被一个加强坦克师的火焰FAN追杀,正在被活剐中……)。
临结束前,顺便聊几个人物吧:
美丽的尤莉娅人人都在牵挂,战争结束后,她的命运究竟会怎样?
我不敢说已对她的性格有100%的了解,但从她在整个下半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分析,她对于异父哥哥赛瑞斯的不伦爱恋从始至终不曾熄灭(尽管在游戏中她与赛瑞斯好感度狂降,但我认为这只是程序设计师故意安排,以免耽误赛瑞斯与其他女生的感情发展)即便是在最后尤莉娅不得不将心爱的哥哥托付给其他女子的场合。她所表现出的情感仍然十分强烈。而赛瑞斯,你能让我相信他面对着如此佳人(即便知道是他妹妹)能毫不动心吗?一开始就爱的死去活来了。依我感觉照这样发展下去,说不准哪一天两人感情的堤坝决了口,那可会犯下与亚鲁维斯同样的罪呀(而且更严重,因为他们彼此知道对方是谁)。不过如果说火焰之纹章是以早中世纪的欧洲为背景,那么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那时的欧洲基督教还未曾盛行,文明形态中所流传的神话多为古希腊或北欧居多(这两种神话发源很早,但却是在欧洲刚刚迈入封建制的时期最为流行)在此类神话中,乱伦并不被看成是一种罪,相反,那时的欧洲还十分流行这种传统呦(笔者汗颜)。其实让尤莉娅跟着赛瑞斯也不错,至多拉可秀封个第一王妃,尤莉娅封个第二王妃罢了。(尤莉娅:“凭什么我做第二?”拉可秀:“因为你比我小呀。”尤莉娅:“噢……”)
此次成文,别无他意。共同研究耳。此一说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欢迎批评。
谢谢各位!!!!
2001/4/1(贴的日子不太好啊,真逊……)